小朋友上課特別安靜,老師問問題怎樣也不願意回答,看見陌生人完全不敢對話,甚至搭小巴不敢叫落車,不敢打電話訂座或打給陌生人。很多家長會覺得這是因為小朋友害羞,但其實有可能是患有選擇性緘默症!台灣有研究顯示,平均每250名學童,就有一位患有選擇性緘默症。選擇性緘默症的學童一般表現較爲文靜和不起眼,學習能力亦屬正常範圍,在非特別場合難以察覺,以致不少選擇性緘默症患者均被忽略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期。

言語治療師鄭穎賢姑娘 Wincy本身患有選擇性緘默症,「我好遲先知自己患有選擇性緘默症,我小學一年級開始已經有呢個病,但我一直唔知道呢個係一個問題。直至我做咗幼稚園老師,發現有學生好怕講嘢,但佢哋屋企人就話佢哋係屋企又無呢個問題,我哋之後先發現選擇性緘默症呢個病症,於是我哋就搵方法令學生喺課室講返嘢,而我亦發現原來自己細個都有呢個病。」

病發時完全不能說話

Wincy表示,自己去到實習時又再次病發。「我見心理醫生才知道自己有選擇性緘默症,而且從小學一年級已經有病。選擇性緘默症是焦慮症的一種,病發時會完全講唔到嘢,好像『棘住咗』咁,病人會覺得自己成個人『硬咗』,小朋友會出現流汗、揸緊拳頭。」Wincy表示,有些病人長大後選擇性緘默症病情會有所紓緩,但不代表其焦慮症已經得到改善,「焦慮症會變形,只不過經過時間洗滌焦慮症不再影響病人說話的部分,但依然存在,影響其他生活問題。」

遺傳或成長環境導致

被問到應該如何紓緩選擇性緘默症,Wincy表示,治療師會提供一個安全、自由的環境,讓患者可以放心表達自己內心世界。「選擇性緘默症最大成因係屋企人都有焦慮嘅問題,一個遺傳或成長環境,會令小朋友好大機會有焦慮。」

Wincy指出曾經有一個患者在媽媽面前不願意說話,原因是媽媽回家中擲東西,亦會很惡地鬧他,導致他不敢說話,後來來到診所,在沒有媽媽的環境下,那位小朋友開始慢慢有信心表達自己害怕什麼,從而讓我們能夠協助,讓他們重拾信心說話。

患者後期或會變成社交恐懼

很多人會誤解選擇性緘默症患者是單純怕醜,Wincy 指出「抑鬱就係長時間嘅唔開心,唔開心到返唔到學;選擇性緘默症就係怕醜影響到講唔到嘢 、返唔到學,可以話係好誇張嘅怕醜,呢個怕醜嘅背後就係焦慮症,因為佢哋驚講錯嘢 、達唔到你哋期望 、驚俾人批判,因此會唔敢講嘢,好多選擇性緘默症患者後期會變成社交恐懼 、社交焦慮。」

她提醒,家人、朋友、老師要學會接納他們,了解他們不敢說話的成因。「家長、老師可以預告,話定俾佢哋知當日會做啲乜,特別係老師要話俾佢哋知唔會抽佢哋答問題,因為好多選擇性緘默症嘅小朋友好擔心自己答唔到問題,會焦慮到上唔到堂。而家長亦應該俾多啲鼓勵佢哋。」